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Ami from Lupin the Third,三明治搞剛畫法


阿咪~
最後一篇文章居然是兩年前了,我的老天鵝啊。
跟當時的自己說一些現在的事情他一定不會相信,像是我現在是用PC在打這篇文章
這個畫法居然就這樣用了三年才再大改,看來是個頗成功的開發成果。

內文的作畫過程會提到一些以前的東西,或者至少有了我以前的分層概念會比較好理解在說什麼但我懶得再說一次,所以要麻煩大家回去看那連我自己都看不太下去的自High口吻的文




以下先貼全部過程圖,後面會有文章詳細解釋XD

01-1
草稿,最草的那種,只是抓個感覺

01-2
整骨架,抓整體空間

01-3
畫邊緣乾淨的草稿(好像會有人稱這樣為線稿了,反正就是這樣的完成度)

01-4
初步分色
用魔術棒點草稿來分色(從這階段就要開始分啦),這階段形準跟乾淨程度只要別整個爆出去線條外就好了。

魔術棒這玩意在有線稿的情況下直接填色會有毛邊,所以通常搭配擴張1~2像素讓邊緣好看一點,也方便後續拿掉線稿的過程。而這個擴張>填滿>取消選取的連續操作,可以用PS錄成一鍵處理的動作,省下很多浪費在畫圖以外的時間。

01-5
第一階陰影
把分色圖層全部裝一個資料夾,對資料夾新增剪裁遮色片圖層,調整為色彩增值,填滿適當的暗色,使用此圖層的圖層遮色片來畫上第一階陰影。人物跟背景是各自的資料夾,避免畫的時候筆觸互相干擾。
01-6
繼續對資料新增剪裁遮色片圖層畫上第一階打光,我是習慣用加亮顏色

01-7
繼續新增圖層畫AO(閉鎖陰影),我通常用實色圖層,明度15附近的顏色來畫 
之所以用實色是因為AO為整張圖的最暗色,如果用色彩增值等混合圖層來畫,較暗的固有色會變得比其他更黑,無法有效定下最暗色;而較淺的固有色也可能無法有效壓暗。

01-8
最後補上平板發出的光跟外面打進來的光束強化光感

02-1
邊緣整理 
關掉所有畫光影的圖層,把草稿調淡(最終會刪掉線稿),用硬邊筆刷整理先前用魔術棒分色的圖層的邊緣,在這階段調到夠乾淨且進一步提升形準

02-2
關鍵步驟來了!
把所有分色圖層以及第一階陰影圖層複製一份,然後把這些副本合併成單一圖層(以下稱為陰影規劃層),再把本來畫第一階陰影的圖層的遮色片複製給陰影規劃層,隨後關閉本來的第一階陰影圖層;這樣就得到了剛才規劃好的陰影灰度與形狀,而且這圖層變成實色而非色彩增值了。

之後把這個規劃圖層用改良過的錄製動作(後述)分配到所有固有色圖層去,繼續用剪裁到各自固有色的圖層其遮色片來細化。

一個小技巧是,每點到一個新的陰影規劃層副本,想用遮色片細化它前,可以先把該圖層填滿對應該固有色的實色(切勿鎖透明度),這樣一來改變固有色圖層的形狀時,可以避免其他圖層的顏色溢出。而滴管工具,在按下I切換到它時,上方工具列可以選成只吸取目前圖層,用來幫助做這件事(例如要吸腿的正確第一階暗色,就只吸目前腿圖層的腿的範圍)。

03-1
用上面步驟分配完、細化完各陰影規劃層副本後,就可以上色了。
上色很簡單……因為所有固有色與陰影、打光、AO全都分開,只要一個個圖層填滿顏色就好了ヽ(゚∀。)ノ
其中AO與打光因為仍留在資料夾外面,如果需要改變局部的顏色,就是直接去畫它。像這張圖的主光與背光是不同色溫但用同一層處理,就是要把那個圖層的對應區塊畫成不同顏色 。

完成
顏色配完之後就是腦刻細化,這邊不多說了,有分段比較細的GIF可以看:


雖然文中沒提到但當年把舊的畫法命名為搞剛畫法,而現在其改良版,因為吸收了很多其他畫家的思路,以及一些有的沒的需求,就像三明治一樣一堆材料疊起來,所以叫作三明治搞剛畫法ヽ(゚∀。)ノ

使用的軟體是Photoshop CC,哪版不太重要,但必須要是可以讓圖層對資料夾成為剪裁遮色片的那版以後(我忘了是哪版開始才有),因為這個新畫法會大量使用這個功能。

這些畫法的主軸全都圍繞在如何把灰階圖所畫下的光影,在不破壞筆觸又最省力最直覺的情況下轉變為彩色。最初是因為發現先畫灰階,可以有效改善光影規劃,尤其是可以全域性地處理光影,讓整體環境光感顯得合理與美觀。

在此之上嘗試過諸多方式,最基本的覆蓋染色,用過幾次之後覺得難控就放棄了,主因是想要讓顏色完全照想要的方式跑花費的力氣會比新的方法多太多。

為此開發了舊文提到的搞剛上色法,就是把所有顏色圖層先分開,但利用圖層資料夾、資料夾圖層遮色片,來辦到同時對所有圖層畫陰影、控制全域光影的目的。

但這個畫法始終的問是(其實不是做不到,而是我沒想到),不好先細化灰階再轉成色彩,以及分色時的效率低下。

所以前一張圖試了當時學到的新畫法,用漸層對應來把已細化的單色灰階轉成色彩,可見下圖:
但這個畫法,讓我想起被覆蓋染色時代浪費兩倍時間在每個階段整理邊緣所支配的恐懼。而且顏色控制依舊沒有搞剛畫法直覺,加上PS的漸層對應介面不夠人性化,要這樣做會浪費很多時間在點按鈕而非畫圖上,所以我又回去重新思考。

過程中我終於突破一個奇怪的盲點,就是既然搞剛畫法會先分色再分不同資料夾來處理全域光影,那為什麼不把顏色分成灰階就好了,啊這樣不就可以把搞剛畫法直接套用到畫灰階上ヽ(゚∀。)ノ

但這樣首先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原本的搞剛畫法,並不會邊畫邊調整形狀,而是套用最粗糙的光影筆觸去弄顏色,等顏色全都確定後才合併圖層邊細化邊整形。這麼做也有另一個缺點是前期完成度沒拉起來時怎麼看怎麼醜。

所以這時候把舊文提到的錄製動作做了個調整,即複製剪裁後不會合併,而是留著每個剪裁圖層,保留固有色(舊文稱底色)圖層與第一階陰影(舊文的X'圖層)各自的編輯性。這就是02-2在做的事情。

這麼做可以去改動固有色的形狀,之後再回頭去調整陰影色配合即可。上面步驟中提到要把陰影規劃層填成所對應固有色需要的實色,目的是為了避免溢出顏色。因為這個規劃層包含了所有其他固有色不同的圖層的陰影色,一旦改變了固有色圖層的範圍,就會讓不正確的顏色出現,這也是舊搞剛畫法在細化時常遇到的問題之一,現在一起解決惹。

新畫法也可以直接畫成彩圖,但有空間插入一個灰階階段的好處是,如果對顏色沒什麼想法也可以先達到較高的完成度再去面對它,而不會一直在醜醜的低完成度階段卡很久ヽ(゚∀。)ノ

分色時理論上都分成相同的灰度下去畫,但因為物件已經分層了,不同的固有色在細化時會比較好識別不同部分吧。

前面有提過分色效率低下問題,這其實是個有趣的迂迴思考過程(?)。最早畫日系的時候,會畫精稿搭配魔術棒來做分色,後來轉無線厚塗首先是把線稿變草,因為最後完稿時不需要線稿也就不浪費時間,然後慢慢在細塗的過程去整理形狀。

之後覺得畫圖還是需要分層才好畫細,那時選擇的做法是把草稿變沒那麼草,但也不像日系線稿那麼細,足供識別形狀即可,然後用套索與硬邊筆刷去畫精細的色塊,認為這樣等同是同時在進行線稿與填色。

但近來又發現這其實效率也不好,畫個未必百分百精確但邊緣夠乾淨可以用魔術棒快速取出大形狀的草稿,再搭配套索與硬邊筆刷整理分色圖層,才應該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方式ヽ(゚∀。)ノ

最後附上這種畫法可以用得上的動作檔:
https://www.dropbox.com/s/vwy00g3v9s8js8u/%E7%B4%85%E7%9C%BC%E5%85%94%E5%8B%95%E4%BD%9C.atn?dl=0

最近才發現好像很少人用這功能,先簡單說明一下好了。就是PS有內建一個功能叫「動作」(可以到視窗選單找出它的面板),能夠把一連串操作錄起來,達到一鍵處理複雜操作的目的。

像上面提過的魔術棒填充,搞剛合併,或是這篇的分配陰影規劃圖層,都是重複的繁瑣操作,只要錄起來就能一鍵完成,或至少連打同個鍵效率都比純手動好。

而這些連串動作其實都可以從面板上展開,去關閉或調整特定細項的。像是填充的動作包含了:擴張1像素>填滿前景色>取消選取。其中擴張的像素值可以改變,甚至把這個動作跳過不執行。例如使用套索時也可以使用這個動作,但套索範圍不若魔術棒,通常就是正確的,擴張便會影響範圍,這時可以跳過擴張,就成了一鍵填滿並取消選取。

諸如此類操作可以客製化這套動作中的細節,或者自己錄新的動作來符合需求。

最後的最後,搞剛合併原則上是給實色圖層使用的,已確認若給調整圖層或混合圖層使用,搭配半透明圖層時,會因為剪裁遮色片這一個步驟,影響合併下去時的透明度(剪裁會把剪裁圖層變成吻合剪裁對象的透明度),而產生與該圖層在資料夾內外、有無剪裁都不同的結果。經實驗也確認,對調整圖層使用時,即使把剪裁遮色片跳過也無法避免這個變化,推測是調整圖層在一般合併時恐怕也有做類似剪裁的運算;而混合圖層如果不剪裁整個範圍就會亂七八糟了,所以不可能跳過。

但如果合併的基底(即固有色)是硬邊,完全不透明的圖層則不會有這個問題。

結論就是這套動作是為了硬邊分色、實色合併分配開發的,在此前提之外的使用不太完美,粗估除了寫程式大概沒辦法解決而且因為我不會寫也不確定是不是寫了就能解決,但這篇主要是講這個前提的上色法,就先這樣吧ヽ(゚□。)ノ

下一篇文不曉得是不是也要等兩年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